【不吃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】“不吃嗟来之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。这个成语讲述了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,常用来形容人有骨气、不接受别人轻蔑或侮辱性的施舍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吃嗟来之食 |
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拼音 | bù chī jiē lái zhī shí |
释义 |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,强调人的尊严和气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有骨气、不愿受辱 |
二、故事背景
“不吃嗟来之食”最早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:
齐国发生饥荒时,有人饿得奄奄一息。一个人拿着食物去施舍给他,但那人却说:“嗟,来食!”(喂,来吃吧!)这个人拒绝了这顿饭,因为他觉得对方态度傲慢,带着轻蔑,所以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“不吃嗟来之食”,象征着一个人对尊严的坚守。
三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核心含义 |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或轻视意味的施舍 |
延伸意义 | 强调个人尊严、气节和自尊心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人在面对不公或侮辱时的坚定态度 |
适用对象 | 适用于任何人,尤其是有原则、有底线的人 |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不吃嗟来之食”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施舍,也可以指精神上、情感上的“施舍”。比如,有些人可能不愿意接受别人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予的帮助,或者不愿意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。
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在面对外界压力或诱惑时,保持自我尊严和独立人格是非常重要的。
五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不吃嗟来之食”的关系 |
宁死不屈 | 宁愿死亡也不屈服 | 与“不吃嗟来之食”有相似的精神内涵 |
自尊自爱 | 尊重自己,爱护自己 | 与“不吃嗟来之食”都强调自我价值 |
落井下石 | 在别人落难时进一步伤害 | 与“不吃嗟来之食”形成反面对比 |
六、结语
“不吃嗟来之食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不公、侮辱或不当施舍时,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尊严和立场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