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受】在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,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是一句经典语录,表达了对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。其中“受”字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之一。本文将从字义、语境及哲学内涵三个方面对“受”进行分析,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其含义。
一、文字解析:“受”的本义与引申义
“受”在古汉语中主要表示“接受”、“承受”之意,常用于描述人对某种事物或待遇的接纳行为。在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中,“受”指的是接受俸禄或厚利,但这里的“受”并非单纯的接受,而是带有道德判断色彩的行为。
- 本义:接受、收受
- 引申义:承受、领受(多含被动或被迫意味)
- 情感色彩:中性偏贬义,暗示接受时缺乏审慎与道德考量
二、语境分析:“受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
在原文中,“万钟”指丰厚的俸禄或优厚的待遇,“不辩礼义”意味着不加辨别地接受。因此,“受”在这里强调的是无条件、无反思地接受利益,甚至可能违背礼义和道义。
这种“受”带有明显的批评意味,指出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容易失去理智,忽视道德底线。孟子借此表达对人性弱点的警醒,提醒人们应以礼义为先,不可因贪图利益而丧失操守。
三、哲学内涵:“受”的道德意义
从儒家思想来看,“受”不仅是行为层面的动作,更涉及人的道德选择。孟子认为,真正的君子应有“舍生取义”的精神,不应因外在利益而动摇内心的原则。
- “受”若出于礼义,则是正当的;
- 若不辨礼义而受,则是失德的表现。
因此,“受”在文中是一种道德行为的体现,反映了人在利益面前的选择与立场。
四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字义 | 表示“接受”、“承受”,常含被动或被迫意味 |
引申义 | 可引申为“领受”、“接受好处”,带一定道德评判 |
语境分析 | 指无分辨地接受丰厚利益,暗含对贪婪和道德缺失的批评 |
哲学内涵 | 强调道德选择的重要性,提醒人们不可因利益而放弃礼义与操守 |
总体评价 | “受”在此处具有警示作用,反映出儒家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|
五、结语
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的“受”,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行为,更是对人性、道德与利益关系的深刻反思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物质诱惑时,应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内心的礼义准则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做到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