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4-05-21 10:48:05 栏目:综合精选
hello大家好,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苏炳添说自己的身高,从苏炳添掏出卷尺的举动中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近日,中国飞人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的一段视频再次引发网友热议。
视频内容是百米比赛开始前,运动员们正在调整起跑器的位置。相比其他选手用步伐丈量,苏炳添则拿出秘密武器——卷尺,反复测量,严谨程度让人赞叹。
苏炳添的举动让人好奇:他到底在量些什么?
了解后我大吃一惊,看似不起眼的起跑器位置,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学问。
2017年和兰迪-亨廷顿教练正式合作后,苏炳添改变了起跑器的位置。把起跑器前、后抵足板距离起跑线的距离,分别向后移动了3厘米和2厘米,从55/83调整为58/85。
这么做的目的是增加「蹲踞姿势」下双腿的髋、膝关节的角度。
其实从理论上来说,躯干和膝关节角度加大,将增加垂直分力,减小水平分力,会降低蹬离瞬间水平速度。
「注:」新姿势理论上会降低起跑速度。
不过实际上,增加的垂直分力使苏炳添的起跑腾空时间延长了0.013秒、起跑步长增加8厘米,速度反而提高了0.592米/秒。
「注:」新姿势实际上提高了奔跑速度。
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技巧,不但涉及到专业的人体力学知识,还蕴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,真的是难能可贵。
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也许就是苏炳添在31岁高龄,还能在竞争激烈的百米赛场实现突破的原因之一。
顶级人才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,不是高不可攀的智商,不是会说话的高情商,而是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。
在职场上同样如此,再复杂的工作,最终也会落地成一个一个的小细节,把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做好,才能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。
具体到实践层面,我们可以参考英国自行车队教练布雷斯福德提出的「边际增益理论」:拆解工作中的所有环节,把每一部分都改进1%,汇总之后,整体就会得到显著提高。
根据这个理论,英国自行车队进行了一系列不起眼的小操作:
用酒精擦拭轮胎,获得更好的抓地力;
给队员配备专门的枕头和床垫,保证休息;
为清理灰尘把卡车内饰刷成白色,防止自行车性能受损;
……
1%的提高看起来不值一提,但10个、100个、1000个1%汇聚起来,足以引发量变。
通过改变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,英国自行车队从2008年开始逆袭,他们包揽北京奥运会60%的自行车项目金牌,在伦敦奥运会打破9个奥运记录,7个世界记录,6年内5夺环法冠军。
而短短5年前,他们还是整个英国的耻辱,110年没在环法比赛中斩获奖牌。
顶级人才愿意花费时间寻找更好的答案,而不是交差了事。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也正是从细微之处一点点拉开。
苏炳添跑出9.83的亚洲记录后,我查了他的历年成绩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他的最好成绩都是在最近4年创造。
2018年1次9.92,2次9.91;
2021年3次9.98,1次9.83;
苏炳添是1989年出生,2018年时已经29岁,而且在2019年遭遇严重腰伤,阔别赛场长达18个月,险些退役。
在百米这个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中,年龄和伤病问题难以忽视,强如博尔特,也是在31岁就早早退役。
苏炳添究竟是怎样战胜年龄与伤病,突破自我再创新高?
看过他的论文,我找到了答案——系统化知识。
苏炳添的实力突飞猛进,是建立在主管教练兰迪-亨廷顿的高质量训练之下。
兰迪教练是美国田径协会评选出的五位「跳跃运动项目」大师级教练之一,2013年受邀加入中国田径队,拥有超过42年的执教经历,带出过7位世界冠军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
兰迪利用自己多年经验总结出的「冠军模型」,找到了苏炳添的两大问题:
1)股后肌群力量和踝关节力量不足,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偏慢;
2)起跑姿势不合理,前7步步长偏小,扒地技术不合理,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好;
简而言之,苏炳添在力量和技术方面存在严重问题。
兰迪为此制定了针对性训练方案,系统打磨他的起跑、提速、呼吸、冲刺和节奏等技术。
经过一年多的系统训练,苏炳添取得了长足进步,2018年4次跑进10秒,被国际田联称赞为「中国SU度」,在东京奥运会创造9.83的亚洲纪录。
更加难得的是,苏炳添训练之余也在积极学习兰迪教练的训练知识,这一点从论文《新时代中国男子100米短跑:回顾与展望》中的内容就可以看出:
苏炳添已经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短跑运动,相信他退役后也有能力继续为中国田径队做出杰出贡献。
苏炳添的成功告诉我们:顶级人才掌握了完整的系统化知识,具备分析问题、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。
不由想到了自己的一段职场经历。
2016年时,我作为技术支持,陪销售总监一起拜访客户。在路上,他对着笔记本电脑不断小声念叨,似乎正在练习怎样和客户交流。
我忍不住打趣:「您这都身经百战了,怎么还紧张?」
他笑着回答,每一次拜访客户都是新的开始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我下意识看了眼他电脑上的内容,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,详细标注着客户的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家庭情况、爱好和性格特点等信息。
好家伙,这是查户口呢?我暗自咋舌,下意识质疑:「见个客户而已,夸张了吧?」
他摇了摇头,表情严肃地告诉我,销售技巧的底层逻辑就是「沟通」,而所有的沟通方法,都离不开信息。
比如我们经常用「会说话」形容高情商,那么,什么叫会说话?
就是对方说的内容让你认同、引发了你的共鸣、搔到了你的痒处。而想要达成这个结果,必须要对你有一定了解。
如果你有个儿子,对方却大谈男孩是个「吞金兽」,以后娶媳妇还得准备房子,亏大发了,恐怕再是舌绽莲花,也难以收获好感。
销售总监煞费苦心收集详细的客户信息,就是为了给沟通打基础,做到心中有数,言之有物。
他掌握了销售这一技能的系统化知识,从信息入手,满足「沟通」这一底层逻辑,成为了一个顶级销售人才。
这段经历给我很大触动,我掌握了很多零散的技术能力,但缺乏系统化知识,一旦离开熟悉的业务场景,技术水平恐怕会大打折扣。
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,只有掌握了系统化知识,我们才能突破职业瓶颈,成为一名不惧内卷的顶级人才。
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决赛中跑出了9.98的成绩,最终荣获第六名。
作为第一个站上奥运会百米决赛战场的黄种人,我们为他骄傲的同时,也略微有些遗憾。如果不是有人抢跑影响了心态,如果不是半决赛和决赛仅仅相隔2个小时,也许结果会更好。
不过,即便有这么多不利因素,苏炳添依旧跑进了10秒,9.98的成绩,排在他历史最好成绩的第5名。
这就是顶级人才最强大的地方——稳定。
偶然爆发不代表实力,持之以恒的稳定表现,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。
从苏炳添身上,我们看到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对整个领域知识的系统化掌控,而这些,正是成为顶级人才的必经之路。
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无论竞争如何内卷,顶级人才永远都在职场上拥有一席之地。
希望我们都能在自己的领域持续精进,成为一名优秀的顶级人才。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