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梼杌是什么意思】“梼杌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源自古代神话和文献,常被用来指代一种凶猛的野兽或象征邪恶、顽固之人。在不同的语境中,“梼杌”的含义略有不同,但总体上都带有负面色彩。
以下是关于“梼杌”的详细解释:
一、
“梼杌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和《山海经》,原指一种传说中的怪兽,外形似虎,性情暴戾,是四凶之一。后来,“梼杌”也常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、行为恶劣的人。在现代汉语中,虽然“梼杌”不再常用,但在文学作品或古文研究中仍有一定意义。
二、表格形式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拼音 | táo wù |
| 出处 | 《左传》、《山海经》 |
| 含义 | 1. 传说中的怪兽 2. 四凶之一 3. 比喻顽固、凶恶之人 |
| 外形 | 类似老虎,毛色青黑,性情暴戾 |
| 文化意义 | 古代神话中象征邪恶与混乱 |
| 现代使用 | 较少使用,多见于古文或文学研究 |
| 相关词语 | 四凶(混沌、穷奇、梼杌、饕餮)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梼杌”作为古代神话中的存在,往往与“四凶”并列,代表四种危害人间的恶兽。在《尚书·舜典》中提到:“流共工于幽州,放驩兜于崇山,窜三苗于三危,殛鲧于羽山,四罪而天下咸服。”这里的“四罪”即为四凶,其中“梼杌”位列其中。
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,如《红楼梦》等古典小说中,也曾借“梼杌”来讽刺某些人物性格顽劣、难以教化。
综上所述,“梼杌”不仅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,更承载了古代人们对邪恶与混乱的象征性表达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