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步之才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七步之才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非常出色的文章或诗作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,源自三国时期魏国的历史人物——曹植。
一、故事来源总结
“七步之才”的故事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。故事讲述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兄弟争斗。曹丕称帝后,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对弟弟曹植心存猜忌。一次,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,否则就要处死他。曹植在极短的时间内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,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感慨,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,最终得以保命。
二、表格:七步之才故事来源详解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七步之才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 |
故事背景 | 曹操死后,其子曹丕与曹植争夺王位 |
故事内容 | 曹丕命曹植在七步内作诗,否则处死;曹植即兴作诗,得免死罪 |
诗歌内容 | 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 |
意义 | 形容人有惊人的才思,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|
后世影响 | 成为赞美文才的常用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机智、敏捷 |
三、总结
“七步之才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个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故事。它反映了古代文人之间的复杂关系,也展示了曹植卓越的文学才华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不仅了解了成语的来源,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