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共戴天的意思】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仇恨极深,无法和解,甚至到了誓死不相容的地步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,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不共戴天 | 指双方仇恨极深,不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天空下,比喻敌对情绪达到极点,无法和解。 |
二、出处与来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郑伯以王命讨之,杀其君,不共戴天。” |
典故 | 郑国与虢国之间因战争而结仇,郑国国君杀死虢国国君,表示两国势不两立,仇恨至深。 |
三、用法与示例
用法 | 示例 |
作谓语、定语 | 他们两家因为土地纠纷,早已不共戴天。 |
表达强烈的敌意 | 他对敌人恨之入骨,可以说是不共戴天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势不两立、水火不容、势同水火 |
反义词 | 和睦相处、相安无事、冰释前嫌 |
五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描述 |
历史战争 | 用于描述历史上两个国家或势力之间的长期仇恨。 |
日常生活 | 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矛盾,如家庭、同事、朋友间的冲突。 |
六、文化意义
“不共戴天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,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“仇恨”与“忠诚”的深刻理解。在古代,这种仇恨往往伴随着血缘、权力、领土等现实因素,而在现代,更多地用于强调人际关系中的对立与冲突。
总结
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仇恨。它既有历史背景,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。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、出处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情感与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