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言文三人成虎原文及翻译】“三人成虎”是一个出自《战国策》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,就会使人信以为真。其故事虽简短,但寓意深刻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一、原文
> 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
> 魏王问于季梁曰:“夫民之不畏死,奈何?”
> 季梁对曰:“臣闻之,昔者有三人共见虎,一人言是虎,二人言非虎,皆曰:‘吾见之。’于是,三人者皆去,而虎果至,遂食其人。”
> 王曰:“然则何谓也?”
> 季梁曰:“夫民之不畏死,非无畏也,乃不信也。若人言之多,众口铄金,虽有良医,亦不能救也。”
二、翻译
魏王问季梁说:“百姓不怕死,怎么办呢?”
季梁回答说:“我听说从前有三个人一起看到一只老虎,一个人说这是老虎,另外两个人却说不是,都说自己亲眼见过。于是这三个人都离开了,结果老虎真的来了,吃掉了其中一个人。”
魏王问:“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
季梁说:“百姓不怕死,并不是他们没有畏惧之心,而是因为他们不相信。如果传言太多,众人一致说是真的,即使有好医生也无法挽救。”
三、总结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 |
成语含义 | 谣言被多人重复后,会让人误以为是真的 |
故事背景 | 三人目睹老虎,一人确认,两人否认,最终老虎出现,吃掉一人 |
寓意 | 说明谣言传播的力量,以及人们容易轻信传言 |
现实意义 | 提醒人们要理性判断,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|
四、结语
“三人成虎”不仅是古代的寓言,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深思的现象。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,谣言往往比真相传播得更快。因此,我们更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盲从、不轻信,做到“眼见为实,耳听为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