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 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 lsquo 文 rsquo 也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子曰: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,是孔子对弟子颜渊的评价。意思是:一个人聪明且勤奋好学,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,因此被称为“文”。
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,认为真正的“文”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一种谦虚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。
二、关键点解析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原文 | 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 |
作者 | 孔子(儒家思想创始人) |
“敏” | 聪明、敏捷,指思维活跃、理解力强 |
“好学” | 热爱学习,乐于求知 |
“不耻下问” | 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知识少的人请教为耻,体现谦逊态度 |
“文” | 在古代,“文”常指有修养、有学问之人,也可引申为“文雅”、“文明” |
核心含义 | 强调学习态度与人格修养的重要性,认为真正的“文”源于勤奋与谦虚 |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
- 学习要主动:不能只靠天赋,更要勤奋;
- 保持谦逊:无论身份高低,都要尊重他人、虚心求教;
- 注重修养:真正的文化素养不仅在于知识多寡,更在于为人处世的态度。
四、结语
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。它不仅适用于古代士人,也适用于今天的每一个人。只有不断学习、保持谦逊,才能真正成为有“文”的人。